老猫 发表于 2015-10-4 16:41:32

转载初中同学周伦苓的文章《初中母校忆当年 》

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5-10-4 19:16 编辑

   9月25日,初中同学周伦苓刚加入我们班的微信群,我就向她索要其父周汝昌先生的文章《“同福”——佟府》(9月27日已转载),同时请她抽空儿写写回忆母校的文章。我知道她是很忙的,尤其又赶上中秋、国庆两节,本不指望很快就得到回应。今天下午收到了她的来稿《初中母校忆当年》,速度之快,文笔之妙,记忆之好,细节之精都让我佩服之至。她的文章又把我带回到初中的女十二中,带回到那段和老师同学朝夕相处的日子里。
初中母校忆当年
周伦苓
      1962年秋天,我如愿考入北京女十二中。三年的初中生活虽然是人生长河中短暂一瞬,但留给我的是年少的青春与梦想、无穷的回味与留恋。
      女十二中的声誉、她的地位人皆知之,无须我絮絮。自佩戴上校徽那一刻起,我会挺起胸,昂起头,毋庸说是喜悦,更是骄傲。
      女十二中初中部座落于灯市西口,我家位于米市大街无量大人胡同,每天我要走出长长的胡同,路经灯市口、灯市东口而到达学校。有时我们会结伴同行,王雅心、吕丹妮、么燕瑛、张丕燕、程小如等经常穿过无量大人胡同与我同行,有时又会在米市大街巧遇朱和平、黄玉明、李慧文而结伴。这短短的路程虽然不长,但一天来回四趟,不但是身体的锻炼,也结下了同窗的友情。
      教过课的老师们,都留下了深深的记忆,今日回想起来仍然掩饰不住对他们的怀念。“Teacher杨”,杨瑞茂老师是我们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启蒙者,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师普通话讲的并不标准,带有较重的南方口音。他一口英国音,恰与我的父亲在燕京大学西语系学习时一样。后来换了郑秀老师接替了杨老师教我们英语,郑老师那清晰、流利的美式发音,动听、上口,让我如醉如痴。现在我伏案写此小文时,她教我们读“January、February、March……”的声调仿佛还在耳边回响。正是杨老师、郑老师的教导,增强了我的自信心,加上父亲的影响,使我对语言产生了兴趣,继而考高中时竟投考了外国语学校。让我对杨老师不能忘怀的是,文革中我的弟弟也被分配到了灯市口女中(当时改名东方红中学),杨老师恰是他们班的班主任,曾多次到我家来督查他们的“学习小组”,在那个无视知识的年代,学生更不认真学英语,这让杨老师苦恼不堪。杨老师曾鼓励弟弟说:“你应该好好向姐姐学习,她考高中是第一名!”杨老师后来的遭遇我听说了,心中无限悲哀。
      俞秀英和王文静老师曾先后是我们的数学老师。俞老师那时刚刚大学毕业,英姿勃发,跃跃欲试。她尖细的嗓音,灵巧的嘴巴,带领我们走进到数学领域。她人气极强,得到我们全班的喜爱,尤其是她阅完作业留下的那个“好”字,引起过我们无数人的欣赏与模仿。后来来了王文静老师,宛如民国大家闺秀,一颦一笑淑婉动人,文文静静恰似其名,看似柔弱,内心却十分强大。王老师的字瘦硬有锋棱,人皆曰字如其人,我看真是十分正确。初三我被选上数学科代表,于是与王老师多了一份交往与接触。每次我去办公室交取作业,老师都温文尔雅与我交代事项,让我感受良多。有一次她生病未来授课,我们几个同学去她家看望,记得住在交道口(?)一处巷内,情景依稀恍惚却让我难忘。据说文革中王老师不堪凌辱而自杀身亡,直令我惋惜不已。
      再说说不授课的老师。一位是蒋雯老师,一位是小吴老师。蒋雯老师是教导主任,人缘特高,能力超强,深受同学爱戴。她个子不高,嗓音却嘹亮,大礼堂不用扩音器也环绕四壁,像磁铁般吸引着每一位同学。蒋老师不仅抓政治还抓教学,她的头脑似记忆棒,装满许多许多同学的姓名与档案,有时你和她擦肩而过时,冷不防她会叫出你的名字,让你大吃一惊。蒋雯老师和我的第一次接触是在毕业前夕,蒋老师找到我,手里拿着我填报升学报名表,告诉我说我填的表有点问题:我第一志愿填的是外语学校,第二志愿是女十二中,接下来又是技校、半工半读,我记得还有牛栏山化纤厂等等,蒋老师说,如果你第一志愿未考上,女十二中可就没有一点希望了。她本意让我认真考虑,可不知为何,她又笑着说不必改了,应该没问题。蒋雯老师后来搬到无量大人胡同(后改为红星胡同),与我家相去数武,我们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,由此还得知她喜欢收集纪念邮票,直到1980年我家搬离了红星胡同就一直未再见面,而心里何尝不想念焉。
      小吴老师与我本无一交,但我记得她,印象很深。她个子矮矮的,齐耳短发,小巧玲珑,一副可人模样。小吴老师负责学校校园板报,当我们每周走进校园时,都会发现靠右边的板报焕然一新,有国家大事、新闻消息、校内巡礼、同学采风等等,还插有不少图画。那时的板报都用彩色粉笔,换一次版面不但需要稿件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安排、设计。这版面在当时是很吸引同学们眼球的。我记忆最深的,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升起的蘑菇云的时候,那天当我一走进校园,“热烈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”醒目的彩色大标语就映入眼帘,上边还配画有蘑菇云,旁边还贴着人民日报号外的特大喜讯消息。这是国家头等大事,也是国际大事,大块人心!从此我们中国人可以挺起腰杆,不畏强敌,当时那种爱国心、自豪感一起涌上心头,深深烙印在我们年少一代身上。
      再来说说我们的班主任李希桐老师。其实我与李老师也无多交往,但她的风度、才华、谈吐还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。她高挑的个头,与众不同的装束,尤其那一副金丝边眼镜更突显了她的风度。她是图画老师,我记得第一节图画课是画一个瓷罐,让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去摹画。那一次我得了5分,勾起我对图画有了几分兴趣。还有一次,李老师上来三笔两笔一个傣族姑娘就展现在黑板上,身材丰满窈窕,前鼓后撅,真真好看煞人!可是一节课将尽我才勉强交了卷,总感觉身材不成比例,乃失败之作。而让我一生都忘却不了的是,我们跟随李老师去胡同掏大粪的经历。那个大粪桶背着肩上,那个滋味,那种体验,不知诸位同窗是否还有记忆?
      我记得张美凤是班里第一位团员,胖乎乎,体格健壮,很热心班里工作,她与校内师姐们走动很勤,那时她的入团曾在班内引起轰动。
      我的同桌曹黛,常穿一件红黑色格子外衣,梳着两个小扎鬏,很朴素。平时我们相处很好,可是后来发现她寡言寡语,对学习更加刻苦,常常见她打扫卫生,不久也加入了共青团。
      那时我在班里与中间座位的同学比较熟悉:曹珍珍、孙丽萍、古小钟、邓克勤、何慧琴、张小东,后来金秀媛、张影等也都成为不错的朋友。      那时我对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很佩服,象徐壮坤、张小东、曹珍珍、杨诗仪、高燕……,她们优异的成绩十分傲人,令人羡慕。
      虽然我们分开已经将近50年,但是当年的情景依旧在眼前:杨三白与张丕燕演唱的“逛新城”、何慧琴哼唱的越剧小调、赵顺成说话时发红的脸庞、曹平林回答问题时的直率、曹是之对于体育活动的酷爱、楼荣华的朴实、郭小燕的娇小、王雅心的羞涩、卢晓静的调皮……。
      初中三年,似流水而逝,但留给我们的,是记忆、年华、青春、人生。

辛夷楣 发表于 2015-11-15 08:09:56

这篇文章写得真好,让我忆起蒋雯老师、小吴老师,谢谢这位学妹!
徐棻悉尼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转载初中同学周伦苓的文章《初中母校忆当年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