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愿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欢迎注册,请点击此处并阅读说明
搜索
查看: 6673|回复: 2

转载:北京散记(邵建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6-8-26 16:25:2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6-8-26 19:04 编辑

        邵建是65届灯市口女中初三8班的校友,高中就读北京女13中。文革期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,先在32团4连,后在团部中学当教师,退休前是驻南非使馆参赞。   

   昨天,通过66届高三诗情画意学姐拜读了邵建的这篇文章,感觉特别亲切,她说出了我们许多北京人的心声。征得邵建的同意,转载到心愿论坛,与更多的校友们分享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北京散记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邵建
1、儿时的记忆
    我不是北京人,每一张履历表中的籍贯,出生地都是山东。我又是北京人,因为到北京时,还不满一周岁。在北京度过了童年,少年,青年,直到步入中年。在北京长大成人,在北京完成学业,在北京成家立业,在北京经历了人生中几乎所有的大事。在这个世界上,只有北京给我“家”的感觉。
    记得在我小时侯,北京的天空,天天都是湛蓝湛蓝的,飘着朵朵白云,夜晚则是繁星满天,或者是月光皎洁如清水。当年老师教我们写作文,光为了形容北京的蓝天白云,就印了好几大篇形容词。可怜现在北京的孩子们,一年见到的蓝天白云,还没有当时老师给我们的形容词多。
    那时的北京真叫四季分明,春夏秋冬各三个月。不象现在冬夏都变成了五个月,把春秋挤得只剩下了四月和十月。那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,寒风刺骨,雪下的很厚,常常要好多天才能融化完。屋檐下垂挂着长长的冰柱。我们在冬日的阳光中玩耍,一会儿鼻尖、脸蛋就冻得通红。
    那时北京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。长安街中间还有一道土路,上面铺着铁轨,是走有轨电车的。后来铁轨拆除了,长安街变得越来越宽阔平整。
    那时我就住在天安门广场的东边,我们院子的西墙边上有一道土坡,爬上那个坡就可以扒着墙头看外面,外面是一个篮球场,大家说那是八一篮球队的训练场地。后来那个球场没有了。那里建了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,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(最近更名为国家博物馆)
    那时南池子口上有一个摆小摊的老头,他有个小小的转盘,每个格子里面有一样东西,交一分钱,可以转一下,指针停在哪一格,就可以拿那个格里的东西。也许是一块糖,也许是一张洋画,也许是一包酸枣粉(封口处还有个透明的小玻璃环),运气好还可能碰上一个弹球呢。这里总是吸引着几个孩子,即使没有钱,也想看一看。
       我的小学在西郊八里庄一带,要倒换三次公交车才能到达,那时车少,班次间隔长,所以常常一、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(幸亏可以住宿)。最后一站叫恩济庄,后来改叫定慧寺。
    学校所处的地方,当时是著名的四季青人民公社。后来行政区划的改变,就属于玉渊潭人民公社了。
    校园的东面,是一大片田地,两三百米外的田地中耸立着一座历尽沧桑依然美丽的古塔。不知真正的名字叫什么。当年大家都叫它玲珑塔。“玲珑塔,塔玲珑,玲珑塔上十三层”。关于这塔有许多传说。有说塔下压着一个魔鬼;有说塔上曾关过一个仙女……。

IMG_20160329_133543_副本_副本.jpg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慈寿寺塔(老猫配图)

      校园北面是一条浅浅的,清澈的小河,老师曾带我们在里面嬉水。没法游泳,太浅了。
    校园西面、南面是一大片坟地,是清朝宫中太监的坟,太监叫公公,所以坟地就叫老公坟。不能回家的周末,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土馒头中间,跑来跑去,摘酸枣,捉蚂蚱,还有一个小财迷老说要挖金子。后来学校扩建,圈进一座大坟,高大齐整,前面有几排石雕装饰,有放供品的石台,还有两座高大的石碑。与其他坟截然不同。细看碑文,原来是慈禧太后的大总管李莲英的坟墓。
    弹指间,几十年过去。现在这里已经是宽宽的柏油马路,高楼林立,繁华的商店、餐馆,恩济里、定慧寺都变成了漂亮的现代化小区的名称,还有上个世纪60年代开挖的京密引水渠从中间蜿蜒穿过。我上面描写的景象都已荡然无存,只有那座古塔在马路和高楼之间很不起眼地默默矗立着。
2、关于北京人
    首先谁是北京人?先声明这里说的北京人与周口店的猿人无关。广义上说有北京户口就是北京人。再广一点,眼下在北京工作、生活的就是北京人。狭义上说就是履历表上籍贯一栏填北京的,也就是几代前就定居北京的“老北京”。我说的北京人是泛指,狭义、广义都在内。
    这些天,北京正在庆祝建都850周年。近千年来,北京大部分时间都是王朝的京城,国家的首都。北京人的各种脾气秉性,特点都离不了这个大环境及其特殊的氛围。世世代代居住在天子脚下,北京人渐渐培养出一种大气磅礴,海纳百川的胸怀。要说美国、加拿大,这种移民国家是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炉,那么北京就应该说是中国各省市、各地区、各民族的大熔炉。北京是个移民城市.我敢说全国所有省市、自治区,所有中等以上城市都有人在北京定居、工作、学习、生活。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能听到全国各地的方言。总的说北京人是不排外的,对外地人是接纳的、友好的。欺负外地人的事也有,但与其他大都市比,还是少得多。这些年大批“漂”在北京的打工族能体会到这一点。实话实说,除了北京人的大气。这里还有一个原因。从一解放,大批进城的老干部,全是外地人,越操外地口音的,越是大官,随便欺负外地人,行吗?
       历朝历代的京城、首都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。长久生活在政治旋涡里,北京人就变成了政治敏感性最强,政治热情最高的中国人。北京人总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全中国、全世界发生的事情。而且要表达自己的态度,发出自己的声音。过去有句口号叫“胸怀祖国,放眼世界”。现在口号不用喊了。骨子里北京人依然如故。所以从五四运动以来,中国几乎所有的政治运动都是在北京爆发,或者从北京发源,蔓延波及全国的。在北京你打辆出租车,没准的哥就给你作个形势报告。买件东西,说不定售货员就给你上堂政治课。
    也因为久居天子脚下,北京人滋生了一种说不清,道不明的优越感。有笑话说: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来的;广州人看外地人都是打工来的;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基层来的。又有一则笑话说:一个陕西小伙到了北京,向马路边上一位修理自行车的老大爷问路。老大爷停下手里的活,不慌不忙,和蔼可亲地问:“小伙子,从哪儿来呀?”“我从陕西来。”“哦——,那陕西人民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啊?”这笑话虽然有点夸张,但却很得北京人心态的神韵。
    当然北京人还有很多特点。例如老北京人的讲礼数,要面子等等,读读老舍、邓友梅、王朔的作品就会体会得很深刻。说到王朔想起北京人在全国闻名的一大特点:神侃,实际也就是北京人幽默感的一种表达方式。今年闹非典.同样是非典,香港人很紧张、很郁闷;而北京人也紧张的不得了,却手机短信满天飞,内容能笑破肚子。大大减轻了紧张和郁闷。这就是北京人。

3、思念北京
“我是如此殷切地思念北京,
就象白云眷恋着山岫,
清泉向往着海洋,
游子梦里依偎在慈母膝下。
我日日夜夜思念着北京”
       这是诗人闻捷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中的几句。每当我离开北京的时候,这些诗句就准确地表达着我的心声。

    十几岁的时候,一个铺天盖地的大浪把我卷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大荒,在那里生活、工作了五年。艰苦的生活条件,繁重的体力劳动、险恶的政治环境都无法磨灭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和血气方刚,无法改变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。但是有一个情结却无法打开,那就是对北京刻骨铭心的思念:
IMG_7169_副本.jpg
    邵建(右二)和战友在东北兵团,她的两边是女十二中66届高中诗情画意双胞胎姐妹。


    在千里沃野的黑土地上,在开遍野花的大草甸子中,在高高的白桦林里,我们遥望着北京的方向,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家乡和亲人;每当有大雁排着队飞过头顶时,大家会不约而同地仰望着蓝天,轻轻地嘱托雁群把我们的思念带回北京,带给亲人们;在低矮的茅草屋里,在烧热的土炕上,每一封来自北京的家信,每一点一滴来自北京的消息都成了大家共享的精神财富。我们搜集了所有能找到的歌唱北京的歌曲,停电的晚上,在漆黑的屋子里,年轻人们满怀着深情,一遍又一遍,反反复复唱着这些歌。
    十几年后,因为需要,我又到湖北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县城里生活、工作了一年。这一年忙碌、充实,而且很快乐。但是思念北京仍然是打不开的心结。三天一封的家信和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,成为联系我和北京的渠道。因为盼信心切,到来信的日子,我会坐卧不安,甚至有几次跑到门口去等邮递员,邮递员来晚了,我能耐心地在院子里站3个小时;电视机里每一条关于北京的新闻都能触动我的神经,让我或喜或忧,或急或恼。有一天一场关于北京马拉松赛跑的现场报道,竟让对马拉松毫无兴趣的我,呆呆地在电视机前坐了一上午,只是为了看到北京那些熟悉的地方,解说员每报出一个熟悉的地名,都叫我心头一热,鼻子发酸。
    第三次离开北京,我绕过了大半个地球,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工作、生活了将近三年。尽管多伦多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,当时多伦多比北京要先进、发达不少,在那里生活条件十分优越。但是这一切仍然挡不住我对北京的强烈思念。
    看着多伦多公园里大片大片的郁金香,我会想起中山公园的菊花展。加拿大的枫叶红了时候,也令我赞叹不已,可我还是牵挂着香山的黄栌;尽管多伦多满城鲜花盛开,到了国庆节,我还是为不能去天安门广场看花深深地遗憾。中秋节、春节是最难熬的时光,也是最能体会异国他乡的时刻。想念北京过节的热闹、喜庆气氛,想念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漫天飞舞的节日烟花;想象着亲人们团聚的喜悦和看春节晚会的欢乐,简直让我心急如焚。以至于回到北京多少年后,只要看到春节晚会上,海外游子们远隔重洋向祖国和亲人表达祝福时,都还会让我热泪盈眶。
    离开了北京,无论在什么地方,我总感到自己是客人,感到自己象一只飘在空中的风筝。我可以不看当地的新闻,但一定要看北京的新闻,不管通过电视还是报纸。即使身在异乡,北京的一草一木都连着我的心。北京城让我魂牵梦绕。只要回到北京,不管是火车进站,还是飞机降落,我都有强烈的到家的感觉,这是一种兴奋的感觉,是一种踏实安宁的感觉,是一种幸福的感觉。

4、最爱是北京
   “走遍了南北西东,也到过了许多名城,静静地想一想,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。”闫肃老师写的这首《故乡是北京》真真切切地说出了我心底的话。
    前几年,因为工作关系,到国内、国外出差机会多。去过了国内外的几十座名城。其中纽约、东京、香港、多伦多、悉尼、上海这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达、先进,繁华气派和那些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,盘旋楼间,多层立体交叉的高架路。确实令我赞叹;伦敦、巴黎、罗马、维也纳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,展示着岁月沧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。也确实令人沉醉;开罗、耶路萨冷、德黑兰、墨西哥城各自以其悠久的历史、宗教文化遗迹著称于世,引发我思古之幽情;日内瓦湖光山色,风景秀丽让人流连;京都奈良、曼谷、仰光民族特色浓郁的风情让人驻足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美丽,自己的特点。但是,综合起来想一想,还是都比不上北京。现代化大都市往往缺乏历史文化积淀;发达国家的古城风貌保持完好,却让人感觉缺乏生气和活力;发展中国家的古城历史悠久,却不够发达先进等等,等等。
    北京就不一样了。你想看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,你就去看万里长城、明十三陵、看天坛、故宫、颐和园;你想看北京传统的,有民族特色的风情,你就去看琉璃厂文化街,看什刹海和它周边的胡同、四合院、众多的名人故居;你想看现代化大都市,你就去看西城的金融街、东城的中央商务区,要不就开上车到二环路、三环路上游个车河,最好是春暖花开时。怒放的鲜花衬托着高楼大厦,美不胜收。所以北京是既古老又年轻,既传统又现代。既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又蓬勃着无限的青春活力。
    比古代文明,就以故宫为例。有些国家的故宫,真的能吓你一跳。有的象那种拼装的简易房,有的象黄土高原上农民房。欧洲那些故宫就算是最好的了。巴黎的凡尔塞宫、卢浮宫、维也纳的老皇宫、美泉宫、圣彼得堡的冬宫,确实够富丽堂皇,其舒适、精致、华丽也超过我们故宫。但是哪一座宫殿都没有我们故宫那种大气磅礴的恢弘气势,那种无处不在的威严的皇家气派。比起来它们都显得太过精巧,不大气。
    比现代化,比生机活力,除了我们中国几座发展特快的城市外,世界上有哪座城市能象北京这样一日千里,日新月异。这样每一天都有楼房竣工,都有道路完工,每一天都有新小区启用,都有新商厦开张。如此的青春焕发,朝气蓬勃,活力四射。这就是建城三千四百多年,建都八百五十年的古城北京!
    尽管北京的空气和城市还不够清洁,北京的交通还存在拥堵,北京的规划和建筑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。但是我还是觉得她与任何大都市媲美,都毫不逊色!我还是——最爱北京!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本文写于2003年


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8-27 15:55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6-11-26 06:15 编辑
心系家园 发表于 2016-8-27 10:51
作者真诚地叙说了对北京的最爱。时隔多年,作者是否还有新作供校友欣赏?

   我已向她约稿了,写写母校、老师、同学,不知她有没有时间。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心愿论坛 ( 京ICP备05069205号-2 )

GMT+8, 2024-4-25 10:21 , Processed in 0.135441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